工作专题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专题   >>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 正文

​支教心声②:一颗心·一片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1日来源: 作者:

个人简介

李元一,男,汉族,中共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支教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曾获国家奖学金,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黑龙江省“青年大学习”组织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并获得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与团友在阿勒泰站前合影

当列车缓缓驶入阿勒泰站时,七月正午的阳光正灼烧着月台的水泥地。站台上方用三种文字书写的站名牌在热浪中微微晃动,像极了此刻我忐忑的心跳—— 22岁的我,真的能成为这些边陲少年求知路上合格的引路人吗?

这片被称作“金山银水”的土地正以最原始的方式迎接我们。额尔齐斯河在戈壁滩上切割出翡翠般的河谷,成群的骆驼刺在风中沙沙作响。我所支教的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50年,坐落在这片古老而壮阔的土地上,这所拥有2031名学生的边疆学府,80%以上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家庭,他们既是草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文明的追光者。

拍摄于去往阿勒泰的列车上

初抵阿勒泰,我常站在骆驼峰远眺:群山如黛,云影在草原上流动,牧人驱赶着羊群走过古老的牧道。薄雾中的校园里,少年们捧着课本的身影如同破土的新苗,琅琅书声惊起一群白尾地鸦,振翅飞向铺满霞光的苍穹。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图景,让我愈发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当上学期结束,窗外的将军山依然披着银装,而我的教案本里,每朵云都化作了孩子们眼里的星光。那些被泪水浸湿又晒干的纸页,终将在时光里长成通往远方的路,而我始终记得,在这片云朵掠过的边疆,最动人的教育,是让每颗心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雨季。返程列车启动时,我的手机突然震动,收到了学生们一条条的祝福视频:我忽然读懂陶行知先生那句话的真谛——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此刻,这把火正在祖国最西北的角落静静燃烧,照亮无数个即将破茧的梦想。



与团友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期间文艺晚会

与团友在阿勒泰西部计划志愿者元旦晚会

——支教手记

仁爱之心伴生同行,修德启智塑造灵魂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高二(14)班门口时心里的万分忐忑,掌心的汗把语文书洇出褶皱——我即将成为这个特殊班级的新成员。

我开始在备课本边缘画云朵,每朵云里藏着不同的备课思路。清晨提前半小时到校,为走进校园的学生们送去“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叮嘱;晚自习上,我与学生们以灯光常和月亮作伴,一首首经典在思维导图中鲜活闪耀。当看到那些曾经歪歪扭扭的字迹逐渐挺直,像戈壁滩上倔强生长的梭梭树,我终于明白:教育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等待种子在合适的温度里破壳。

2024年8月26日开学第一课

爱生者,当以学生学业为本,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准。开学后,我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逐一了解了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各学科成绩以及理想职业,针对不同目标、不同兴趣、不同成绩的学生设计了特色教学方案。我在班级成立了“李老师学习小组”,针对不同成绩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动态调整各成绩段学生的进步目标。面向学生开设“学科+素养”课程,通过讲授《学习目标图制作》《高校选择与生涯规划》《摄影:记录你的精彩生活》《古文中的地理》《作文升格》等专项课程,充分调动“第二课堂”活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能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素养课”课堂

执教者,当以烛火之心映照人间春色。案头教案里藏着深夜备课的星子,讲台纹路中镌刻着雨中送伞的晨昏——所谓师者仁心,是春蚕食叶声里拆解《项脊轩志》的温言,是栀子花开时节抚平作文本折痕的指尖。“倾心陪伴”四字重若千钧,它落在晚自习走廊轻拍肩膀的掌温里,化在月考失利时塞进笔袋的桂花糖中。当银杏叶第两百次飘落窗沿,那些与苔花般细小的生命共同生长的晨昏,早已将誓言长成年轮。

从师者,当以晨露浸润的目光丈量成长的刻度。在晚自习的灯盏里,我守着那些被星光浸透的疑问,看粉笔灰飘落成草原上的雪。当暮色漫过走廊,保温杯的温度始终与少年们的心跳同频。

课间解答学生问题

三餐的烟火气里,瓷勺碰撞出细碎的温暖。我的拿手菜总在餐叙时传递家的温度,看着他们,忽然懂得陪伴是最静默的诗行,正在时光里酿成照亮远方的星光。

与学生共用三餐

家访时与学生家长沟通

带队参加足球比赛

共筑中华民族团结梦,同绘祖国文化同心圆

作为支教团成员,我积极参与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哈师大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宣讲经验,开展“走班式”宣讲活动,进行“小范围、座谈式”宣讲,坚持思想引领青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我面向所在的高二年级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党的建设成就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学习革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党史宣讲和中国近代史系列宣讲“地图式”主题教育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故事,并与课本内容形成知识串联,使学生在了解祖国风光、铭记革命历史中树立家国情怀。

面向学生开展宣讲活动

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外,我还注重在班级动员引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营造传统班级文化、团结班级文化、科研班级文化、多元班级文化、创新班级文化等“5个班级文化建设”工作,通过组织“学生讲语文”学生自主授课活动,民俗文化分享会,充分发挥学生引导学生传承“石榴籽”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文化环境。

民俗文化分享会

在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我获聘学校兼职教研员、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写课程思政方案2部共7万余字,参与学校校际交流工作,参与协办十余次教研、讲座、比赛等活动,在学校持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竭尽所能为学校、学生思政建设注入智慧与力量

在教研活动中

愿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总记得哈师大文学院檐角垂落的冰凌,在松花江的朔风中结晶成三尺教鞭的模样。哈师大的求学经历给了我躬耕教坛的信心,是母校给予我的悉心培养和坚定信任给了我拼搏奉献的勇气。当列车裹挟着龙江冰雪驶向雪都阿勒泰时,我怀揣的不仅是行囊,更是中文楼前那株老榆树赠予的千万粒榆钱——每粒都蕴着破土而发的承诺。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悉心教育下,孩子们不再没有目标,也会自信地告诉我:“老师,我也要考哈师大!我要上大学!”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眸,满溢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令我心湖泛起欣慰的涟漪,在考试中,14班的语文成绩一跃达到了年级平行班第一。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轨迹。

与高二(14)班学生合影

学生视频祝福

期末与学生们合影

支教以来,令我最难忘的事便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我指导并参与的师生情景朗诵《祖国文学跨越千年,强国之梦青春行动》在学校举办的“庆祖国75华诞,诵中华优秀经典”朗诵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至今无法忘怀孩子们那份对中华文化的热心和热爱,多少次精雕细琢的创作,多少个日夜练习的汗水,舞台上,我们以国家通用语言为纽带、以声音为桥梁,讲述跨越山海之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意识,坚定那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热情与智慧的担当!

朗诵比赛现场高二(14)班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支教”对于我们青年志愿者来说是一份在西部广阔天地释放激情、施展才干的宝贵实践机遇,更应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心融入服务教育工作中去,用青春步履丈量北疆大地,用热忱奉献润育求学梦想。从踏上北疆这片热土起,我便明白,脚下是无数研支团前辈用青春踏出的光荣征途。这条路荆棘丛生,却满是希望;道阻且长,却意义非凡。这条路不会轻松,但我愿意走下去,因为我相信:每一份辛勤付出,都会在学生们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吧,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北疆热土上,镌刻下属于青春、属于奉献的熠熠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