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忠瑶,哈尔滨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刚到阿勒泰时,学生们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来支教呀?”我不假思索:“成为支教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024年7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我和伙伴们从家乡出发,远赴新疆,成为千千万万奔赴西部挥洒青春的“摇旗者”之一。六十多个小时的旅程,一路从平原到沙漠,跨越整个中国,这不仅是地理时间的跨越,更是我人生理想的奔赴。从“冰城”哈尔滨到“雪都”阿勒泰,在我带着知识和信心来到祖国的边疆,希望在这里能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收获。作为东北人特有的直爽热情,希望能够在祖国的西北能够更加热烈的奉献。把一切献给现在,就是对未来的慷慨。
责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明白。随着一声“同学们好,上课…”,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师,责任二字于我而言,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主旋律,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鼓足勇气迎接全新的挑战。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但我相信我可以胜任。我开始努力回忆高中的政治课中老师的教学画面,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我想,教学相长也正是如此。上岗第一课,我非常忐忑,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切入点走进学生呢?我不断向身边的老师、朋友们求助,不断打磨课件、教案、逐字稿,希望真正踏上讲台可以成为一名从容的教师。
然而,教好一门课远比教一门课难得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明显,学习习惯也良莠不齐,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分配在纪律整顿上,课后作业反馈上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然而政治这门学科更多需要学生们熟读精思、理解记忆,但看到学生们课堂难以跟上节奏,课后反反复复同样的错题,第一次月考的惨不忍睹的成绩,我陷入深深地自责和思考…
扎根
“教育者,非为己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明白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此时此刻,而是为将来的每一刻。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在学校的集体备课中积极和带教老师探讨学习,明确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整合课程重难点。不断向优秀教师汲取经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一反“题海战术”策略,而是整理精题、好题布置给学生做重点练习;通过组内听课不断汲取经验,并基于班级实际情况将所学方法灵活运用。有时,往返于宿舍和教学楼的途中,我会想起一些可以加进课堂的内容,便立刻返回办公室加进教案中。我想只有把自己的情怀和教学拉得很满,才能教出更优秀得学生。
除了日常授课,我还增加了“时政聚焦”“课本分享会”等环节,让他们慢慢成为学习的主角,采取“作业积分兑换”让他们认真对待课下练习。渐渐地我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不仅要做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要做带领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的知心朋友。”我用时间流程图联起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又一个重大事件,制作“古人的朋友圈”带学生们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用生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走进“改革开放”……那一刻,不仅我是全身心投入的,看到学生们也沉浸其中,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我心底也涌出自豪感。我带领着一百多双清澈的眼睛穿梭于那浩瀚的知识的海洋中,感受着一次又一次灵魂的起舞。
慢慢地,我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越来越得心应手,对学生了解的不断深入也让我越来越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一次次踏实的实践中,我变得更加从容自信,也逐渐体会教师世界中独特的成就感。一年的时间很短,所以我想拼尽全力去给予。


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教育一定是要触及学生的灵魂。当我苦口婆心的"劝学”名言脱口而出,我的灵魂此刻被深深的触动。我体会老师,更体谅学生。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讲台下的学生。我体会作为老师想让学生能够学的踏实初心,也体谅学生想要“全面发展”的决心。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享受放松而生动的内容,但却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中把握住主动权。
陪着孩子们上高三,学生们大量做卷子,而我也成了批卷子的“一把好手”,接连几次月考的成绩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丰收感。我想此刻教育在我这里形成了全面的闭环,学生与我的灵魂深处也达到了深深的共鸣。我和孩子们一边踉跄前行、相互鼓励、成长。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从上课睡觉被谈话到一路逆袭成为课堂的活跃者,从对政治的不感兴趣到每天追着老师答疑,从不敢举手到每节课抢着发言,从不敢面对老师到大方地与老师问好......,看到了孩子们的全新蜕变,我想能见证一小树的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我就是一个十足的幸运儿。
有一位同学在课后问我,“老师,大学生活是怎样的?”我看到了孩子们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对未来的憧憬,课后我经常会为同学们介绍我的大学生活,和他们讲要面对的未来,利用社团课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慢慢地,我感觉到了大家对于政治课和政治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有了越来越多的对于未来的期待与向往,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也越来越认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亦是如此。


收获
在地区一中,我一直被这样的善良和美好包围着。学期末,孩子们争抢着说要去车站送行,还有孩子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他们说“老师去我家做客吧,我把一整只羊都留给你”“老师你来我家吃撒子”,我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幸福包围而变得美好而辽阔……新学期面临选课重新分班,有的学生选择给我写信表达他们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老师,我很喜欢你”“老师希望你还可以继续教我”“老师,我们再来合一张影吧”……我被孩子们质朴的爱呵护着,同时我也用我的方式在爱着这些学生。小小的石子,在我的心湖中激起波澜,一字一句,都是爱悄然发生留下的印记。


如果说教学让我们明白立足讲台的意义,那么每一次实践活动就更让我们感受到使命的艰巨。心理讲座上高三学子放飞承载烦恼与希望的纸飞机,我欢喜着他们的欢喜,也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我播种着,同时也收获着。“进班级、进寝室、进学生家庭”每一次谈心谈话都让我感受到责任与使命,也真正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心,成为了真正的“使者”。
他们口中的“道法老师”,饭后的“聊天对象”,办公室每天必备的谈心谈话的“知心大姐”在这里我拥有了多重身份。而他们准备的礼物、画的画、写的信,都成了我“炫耀”的资本,偶尔犯错送来的纸条也让我觉得可爱,似乎在他们之间,我真正的成为了他们之中的一份子。


待续
这里有着与内地两小时的时差,日落时分遇见很美的夕阳。到了夜间,月明星稀让人们能够变得平静。很幸运能够遇见这样可爱的人,他们单纯善良也聪明可爱。日复一日的相处,让我深深的爱上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也让我感受到“中国雪都”的魅力,他们热情淳朴不断滋养着我,阿勒泰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想我一定会再回到这个我所热爱的地方,继续我们的故事。如今,时间以经过半,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加倍珍惜。能尽己所能为他们带去的成长,守护这一年属于我们的回忆。

2024年7月14日是我离家前往阿勒泰的日子,在去往阿勒泰的火车上我度过了我22岁的生日,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些日子值得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拿出反复回味,我珍视的日子和这些珍视的人,如宝石一般深深埋藏在我的生命中。一年的所见所得所感,是我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时间很短,短到时间已经走过了大半;但一年时间也很长,长到我们的故事还仍然在续写。这些孩子他们能拥有更多的可能,能更从容的面对未来。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当是如此。我们从远方来,带着孩子们的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